启发性的教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大家都应该重视教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下是优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静夜思教案教案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静夜思教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新偏旁“攵”。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新偏旁“攵”。
2、正确、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方法】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问:小朋友,喜欢月亮吗?你知道,在这样安静的夜晚,我国古代的大诗人李白,他在想些什么吗??(课件出示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
师:小朋友,我国古代的大诗人李白,他也像你们一样,很喜欢月亮。有一年,他离开了自己的故乡,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在外漂泊。到了安静的夜晚,他看到了天空一轮明月,就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自己的亲人。然后,他挥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静夜思》。
二、板书课题
1.跟着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听课文范读录音。
三、自主识字
1、师:老师知道,有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还要掌握一项新本领,不仅要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要把诗歌读得正确,有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2、现在,请小朋友圈出生字。然后同桌互相读一读,认一认,看哪个小朋友能最快把所有生字都认出来,读准确!(灯片出示要求)
3、检查识字效果:(灯片显示十个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
(2)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3)齐读带拼音生字。
(4)去拼音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5)给“光”找朋友。
(6)教学新偏旁“攵”(副板书:故,并用彩色粉笔强调“攵”,认读反文旁)并给“攵”找朋友,随机出示:做、放等带“攵”的字。
(7)游戏巩固:认读气球上的生字。
师:这些美丽的气球说啊,谁能认识我,我就和谁做朋友!
(8)单独指出“霜”字,问:你见过霜吗?霜是什么样子的?
四、感悟诗韵
1、反复练读课文。
(1)自由认读课文。
(2)指名读。
(3)师生齐读。
2、感悟诗韵。
师:(清幽的音乐再次在教室里流淌,灯片出示课文背景图。)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床前,好像是,好像是……(指名回答)
师: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这样的美景让诗人忍不住举头凝望。
看到月亮,你想到了……(指名回答)
师:小朋友们浮想联翩,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指名回答)
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明月……(思乡曲响起,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3、学生表演读
学生当堂背诵,指名上台表演诵读。
五、课堂拓展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六、课堂小结
看着你们读诗的样子,我要悄悄地告诉你们,你们不是小诗人,而是小诗仙了!
七、课后作业
1.出示李白的《古朗月行》范读。
2.写月亮的诗很多,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别的人,看谁在课外还能背上一首写月亮的诗。
静夜思教案教案篇2
《静夜思》原文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二、情感目标: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静夜思》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生动有趣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李白天鹅来牵线,在意境中完成识字、朗读。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认识字宝宝。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静夜思教案教案篇3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漫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发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2、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3、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三、探究学习
1、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⑴ 这首诗哪局部写实?哪局部想像?写实与想像局部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⑵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⑶ 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⑷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协助学生明确:
⑴ 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⑵ 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⑶ 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局部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⑷ 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2、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⑴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家长身边的时候……
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身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局部,用自身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课文
1、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五、安排作业
1、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2、想像练习。
在上虞有一座孝女庙,是为纪念孝女曹娥为寻父投江而死而建的,因此孝女庙又叫曹娥庙,那条江被叫做曹娥江。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曹娥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身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3、优秀:郭沫若诗集《女神》。
?课后记】
诗歌的意境与创作手法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诗歌需要用心品味,但前提教师应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诗歌瑰丽世界大门的钥匙,协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诗歌,鉴赏诗歌。本课从内容,到创作,教给了学生一种体味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静夜思教案教案篇4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境的背诵古诗《静夜思》,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会默写《静夜思》,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背古诗—懂诗意—知作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生字词
意思 故乡 举头 怀疑 一首古诗
思念 唐代 听懂 背书 一层白霜
二、讲授新课
1、背古诗
师:《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习的呢?我们来读课文。找出英英所说的话,来揣摩一下。
英英说了几次话?谁找出来,请举手。(挑三个学生来读)
师:我们来读英英第一次所说的话(齐读)找出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出示古诗,我们也像英英那样,把古诗的`内容先来试着背一背吧(板书:背内容)
2、讲意思
(1)、(个别字的意思)
师:其实古诗呀,很好理解。如果你把关键几个字的意思弄懂了,那这首古诗的意思你也就明白了。我们来读一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看看这几个字的意思你能不能读明白。(静、思、疑、霜、举头、明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2)、整首诗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来理解诗的意思吧。学生结合课本来叙述。
我们也像英英一样会讲古诗的意思了。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3)、诵古诗
教师出示插图,学生叙述画面的意境。教师渲染,创设情境学生再次朗诵《静夜思》
4、说作者
从英英的第三次话里,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板书(说作者)
多媒体出示,李白的简介,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古朗月行》
师:学习古诗就是这么简单,(指着黑板)背古诗——懂诗意——知作者。
5、默写古诗
练习册13页第2题
三、整体感知
分角色读课文。
教后反思:备课时,我针对“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如确定把学生带到了那里?”的教学思想而备了此课。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只要学生会背诵和默写古诗即可。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和学生相处时间不长,对学生的理解不够。虽然目标达到的还行,但教学过程不那么流畅,甚至个别学生还没有达到目标。针对这种现象,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堂气氛不活跃。没能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2、每一个环节设置的还可以,但教学的有些浅。如果再扎实一些,可能每个孩子都会背会写了。例如在读古诗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就能达到熟读背诵的结果。在默写古诗时可以指导个别字的书写,加深古诗中难写的字的印象。3、学习作者时,应当回忆或拓展与李白相关的诗,加深学生对李白的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三个问题” 为主导思想,“学生为中心”,提高每一堂课的学习效率。
静夜思教案教案篇5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
(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程标准要求写简单的单词,不要求更多,昂贵的`本质。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的笔画和顺序规则。这门课有四个单词,都是以前学过的。老师让学生阅读,然后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单词来说你是如何记住的?但不要做太多的形状分析。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作。模型写作在一年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顺序规则,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后,让学生练习写作,练习写作可以反映灵活性,给学生独立选择的空间,没有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两个)。写作后,学生也可以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他们认为最满意的单词,以便学生能够进一步体验识字和写作的乐趣。
[完]
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1、学生领读生字,扩词。
2、游戏:小刺猬摘苹果。(开展背诵竞赛)
3、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不知道也没关系,不做过高要求,只要有积累的意识即可。)
4、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在作业在安排方面,我安排学生观察夜晚的天空,告诉学生他们看到的,让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代诗歌,并记录描述他们错过家乡的诗歌。(你可以问你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你也可以自己找到。)这不仅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表面,真正教学生!
[完]
静夜思教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
2、理解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说出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吟诵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字理识记 5 个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字理识字(析词)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学过哪些诗?(指名答,齐背《锄禾》)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许多诗人留下了优美的诗句。其中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大诗人叫李白,他的诗以精巧的语言、独特的感受成为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请看有关李白的动画。
(CAI演示,师口述:冬天,李白和他的亲人们在自家庭院里喝洒吟诗。春去秋来,李白告别亲人,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去。秋意越来越浓,李白望着风雪,望着那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思念起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诗。
(CAI 出示不带课题的全诗,师念诗)
二、分析字理,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读一读,找节奏,初步感知 。
⑴ 自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⑵ 师范读,生注意听,找出节奏。(指名答,CAI 用“ / ”画出各句节奏,如“床前/明月/光”)
⑶ 生按节奏练习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及节奏。
2、字理识字,赏析词句。
同学们掌握了读好诗文的方法,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⑴ 教学第一行诗。
① 教学“床”字。
(CAI出示第一行诗)这行诗里有个生字。
(CAI 出示田字格内的“床”字及读音)齐读正音,怎样记“床”字?(提示:“床”是什么结构?偏旁是什么?)
(CAI演示“床”字各部分的分解与组合,师提示字理:古时候,用广字头表示房子,广字头下面是个“木”字,表何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床不完全用木头做,还可以用各种金属和材料制成,方便又舒适。)
用“床”扩词(提示:“床”还可用做量词,如一床被子)
② 师示范解释诗意:床指木床,前指前面,明指明亮,月是月亮,光指光芒。把这几个词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这行诗的意思。
谁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提示:诗人在什么地方看见什么样的月光?)明月发出的光是怎样的?(银白色)
小结:翻译古诗时,把大概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这行诗可以翻译成“诗人在床前看见一片银白色的月光。(CAI 出示诗意,齐读)
⑵ 教学第二行诗:诗人把月光当成了什么?(CAI 出示第二行诗,齐读)
① 教学“疑”字
(CAI 出示田字格内的“疑”字及其读音)齐读正音,它是什么音节?什么结构?“疑”字笔划较多,怎样记住它?可把它分成四部分( CAI 演示分解的四部分及其象形)左上方是匕首,左下方是一支箭,右上方是长予,右下方是一名士兵。为了书写方便,右边实际取的是“矛”字的上半部分和“走”字的下半部分。(板书 矛 走)
(师讲字理:古代打仗面对强敌时,是用“匕首”短兵相接,还是用“箭”远射?是举着长矛向前冲杀,还是干脆一走了之?真让人疑惑不解。所以“疑”的本义是指怀疑)( CAI演示兵往右走,四部分再合成一个疑字)在这首诗里是好比、好像的意思。
(齐书写“疑”,师范写,生跟写一个)
② 学“霜”字
“霜”也是比较难记的字(CAI出示田字格内的“霜”字及其读者音)齐读正音。谁能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霜”字?(师提示:声旁“相”的读音和“霜”的读音是不一样的,雨字头表示霜从天上洒落下来,凡是以雨字头作偏旁的字一般都表示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还学过哪些雨字头的字?(板书 雷)什么是霜呢?在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的空气中含的水汽在小草、树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师范写“霜”字)写“霜”字时,雨了头要写得扁一点,宽一点,下面相字不要写得太长,注意把字写得紧凑些(生跟写一个)“霜”还可以用来比喻白色,如有的老人头上长满了白发,我们说他是一头白霜。诗人在这里把什么当成了霜?为什么会把月光当成了霜?(提示:它们什么地方相同?)
谁能把两行诗连起来说一说?(提示:诗人看见什么,觉得怎么样?)
③ 小结:这两行诗写在安静的夜里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用霜比作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达了诗人独在他乡的孤独心情。
(板书 看 疑霜)
⑶ 教学第三行诗:(CAI出示第三行诗)师读。
① 举头是什么意思?(抬头)诗人抬头干什么?(看月亮)
(CAI出示 举头望明月 比较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用“望”举头看明月)不用“看”?(因为“望”字上面有个月亮,月亮高高挂在天上,要看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东西方,用“望”字比较好)
② 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板书 明月)(指名答)
⑷ 教学第四行诗: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CAI出示第四行诗)齐读。
① 教学“思”字
“思”是本课生字。
(CAI出示田字格内的“思”字及读音)齐读正音。它是什么结构的`?为什么是心字底?“心”上面是个田字?(师:古代农民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心里想着怎样把田种好,田放在心上就是“思”。)“思”是何意?(想,思念)用“思念”说话。
② “故乡”指什么?(家乡)“思故乡”是什么意思?(思念家乡)谁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③ 除了思念家乡,还会思念什么?(亲人)亲人包括哪些人?谁能把诗人思乡的感情吟诵出来?(自练,集体点评:语调要低一些,慢一些)
④ (CAI出示后行诗)
小结:这两行诗写诗人触景生情,由望月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板书 望 思乡)
⑸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3、识内化,给诗取名
⑴ 写诗人在安静的夜里思念家乡,根据诗意,谁能给这首诗取名?(板书:6静夜思)这就是第6课,齐读。
⑵ 教学“静”字
(CAI出示田字格内的“静”字及读音)它是什么结构?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没有声音)不争吵,就安静、清静了。(扩词)师范写:“静”第五笔是竖,不要写成撇。(生跟写)
⑶ 扩展想象
(CAI回到原图,包括题目)诗人看着这个又大又圆的月亮,这可能是什么节日?(中秋)小朋友们可能在与父母干什么?(吃月饼,看月亮)但诗人却一个人在外地,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李白,一个人在外地,你会做什么?想什么?
⑷ 感情配乐读文
4、课堂练习(随机)
⑴ 填写诗句,说出带点字的意思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⑵ 根据意思,很快说出诗句
① 诗人看见床前地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
② 好像地上结了霜。( )
③ 抬头望高高挂在天空中的月亮。( )
④ 低下头思念起家乡。( )
⑶ 齐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6、静夜思
(看)月光──凝霜
静夜思教案教案篇7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必须先了解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情,才能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才能找到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尝试设计了古诗教学的备课思路,下面就以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静夜思》为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如果课堂上教师仍然囿于常规,从头讲到尾,大部分学生肯定会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我确定《静夜思》一文的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
(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先让学生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后让学生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