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中加入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详细的教案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如应对突发状况,保持教学的连贯性,下面是优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大班小米粒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班小米粒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大大的"、"小小的"等简单词汇来描述玉米粒、爆米花的形态。
2.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小小的玉米粒和大大的爆米花。
3.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玉米粒、袋装玉米粒(一袋)、微波炉、与幼儿人数相同的纸杯。
活动过程:
一、感知玉米粒。
(出示一个不透明瓶子,里面装着玉米粒)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宝贝?(摇一摇)你们猜猜这个小瓶子里面装着什么?(幼儿回答)
师:我们给瓶子脱去衣服,现在你们看看是什么呀?(幼儿回答)
师:噢!原来是玉米粒呀!今天玉米粒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来看一看,认识一下玉米粒朋友。
老师提问:
1.你们看到玉米粒是什么颜色的?(有黄色的,也有白色的)
2.我们再看一下玉米粒是小小的还是大大的?(小小的)
3.你们想不想变成一个小小的玉米粒?玉米粒小小的,我们宝宝的身体这么大,如果我们也要像玉米粒一样变得小小的,怎么才能把我们宝宝大大的身体变小呢?谁来做一做动作?。
(请几个幼儿示范,最后教师示范:缩成一团,用手抱紧双腿。)小结:玉米粒是小小的黄色的。
二、爆米花
1. 师:现在玉米粒藏到袋子里去了,要来和我们宝宝玩一个变身游戏。
我们请微波炉和玉米粒一起来变魔术!等一下我们的小眼睛要仔细看好了,看看它是怎么变身的!
2.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玉米粒到爆米花的变化过程。
(1)看,袋子在里面干什么呢?(转圈圈)来,我们也来学一下!(幼儿跟着老师在原地转圈圈)
(2)听,炉子里发出了什么声音?(学一学:啵、啵、啵)
(3)用小鼻子闻一闻,闻到了什么味道?(香香甜甜的)
3. 取出爆米花,引导幼儿观察
(1)(师取爆米花,缩手)哟!老师怎么了?(幼儿回答)师:恩!老师被烫到了!我们小朋友自己不可以玩玉米粒变身的游戏,因为它很危险,而且刚刚在微波炉里转过的东西是很烫的,要等它凉了,小心翼翼地拿。
(2)(再次取出爆米花)看一看,袋子的肚子现在怎么样了?(大大的)
(3)(打开爆好的包装袋)玉米粒宝宝呢?没有了,它变成了什么?(学说:爆米花)
4. 比较:我们来看一看
(1)爆米花是什么颜色的?(白色的)
(2)爆米花是小小的还是大大的?(和玉米粒比较)(大大的,像一朵白色的花)
(3)那我们可以怎么做爆米花呢?(张开双脚,伸出双手,向周围展开)
三、游戏
师:刚才我们看了"玉米粒宝宝"变身的游戏,现在我们也一起来玩"玉米粒"变身的游戏。
交代游戏玩法:引导幼儿表演玉米粒,老师发出加温的指令,小小的玉米粒,在微波炉里转呀转呀转呀,"啵、啵、啵"变成大大的爆米花。
(在游戏时请另一个老师把爆米花倒在事先准备好的纸杯里。)
四、品尝爆米花
师:我们都回到小椅子上去,我们想不想尝一尝爆米花呀?(请老师每人发一份爆米花)
1.我们嚼一嚼,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香香的)
2.那我们请客人老师也来尝一尝爆米花吧! 我们要跟客人老师说:"老师,我请你吃爆米花。"
大班小米粒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 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 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
活动准备:
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
活动过程:
一、 跟着鼓唱歌。
1、 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 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跟着鼓槌唱歌。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的节奏
二、 鼓的声音哪里来。
1、 鼓的声音是振动发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2、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低
三、 跳舞的小米粒。
1、 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
问: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小鼓敲得响,米粒怎样?
小鼓敲得轻呢?
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
3、幼儿试着跟唱歌曲
四、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游戏边唱。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直观地感知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他们在活动中游戏、表演、创编,展现出了自信心。这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机会,“小米粒”在舞蹈时既有节奏,而且表演很丰富、很多样化,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展现出不同的小米粒舞蹈情景。
大班小米粒教案篇3
【活动设计】
声波震动是一种有趣的传播现象,然而现在的孩子生活经验少,往往看到了却不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因而设计本次活动,意在通过观察体验,引发幼儿对自己身边一些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从而从不同的方面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科学的有趣,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并感受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萌发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
2、能观察到小米随着音乐音量的大小、节奏的快慢以及距离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提前做好的方便面薄膜盒,小米若干,音响,节奏快、慢的音乐,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播放欢快的音乐,师幼一起随着音乐自由舞动,活跃幼儿情绪。
师:多好听的音乐呀,让我们一起跳起舞来吧!
2、音乐结束,引出小米。
师:小朋友们跳起舞来心情怎么样?老师这里有些小东西也想和你们一样高兴的跳舞呢。(出示小米)
二、观察探索小米“跳舞”。
1、请幼儿猜想小米如何“跳舞”,在什么地方“跳舞”。
师:小米这么小,你们猜猜,他会怎样跳舞呢?在什么地方跳舞合适呢?
2、出示方便面薄膜盒,简单介绍小米跳舞的舞台。
师:小米很小,老师专门给他们准备了一个特殊的舞台,我们可以捏起一点小米均匀的撒在方便面薄膜盒上,观察探索。
3、幼儿分组,尝试将小米均匀的撒在方便面薄膜盒上,观察观察。
(1)第一次观察
音乐的音量由小变大(注意不要长时间将音量开到最大,以免影响幼儿听力)。
分别请几名幼儿说说所观察到小米的变化,用身体动作学一学小米是怎样变化的,并引导幼儿在黑板上做简单记录。
小结:声音越大,小米跳的越高;声音越小,小米跳的越低。
(2)第二次观察:
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播放节奏慢、舒缓的音乐,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小结: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时,小米跳的快、跳的高;播放节奏慢的、舒缓的音乐时,小米跳的慢、跳的低。
(3)第三次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与方便面薄膜盒距离音响远近的关系。
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将方便面薄膜盒放在离音响远点的地方,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播放同一首音乐,将方便面薄膜盒放在音响的旁边,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小结:播放音乐时,方便面薄膜盒离音响远,小米跳的慢或不跳;方便面薄膜盒离音响近时,小米跳的快、高。
三、讨论交流
1、请幼儿猜想小米为什么会跳舞。
2、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声音会引起震动形成看不见得声波,传给最近的物体,声波本想传给方便面薄膜盒,薄膜上有小米,所以一起动了起来。这就是声波震动传播现象。
【活动延伸】
小米在声波的震动下可以跳舞,这里还有些碎纸屑,他们能不能跳舞呢,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进行尝试呢,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一起探究。
大班小米粒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振幅的大小与频率的关系。
2.尝试用强弱的变化来演唱并用肢体动作表现。
活动准备:
1.小鼓
2.米粒
3.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在实验中感知音的产生及振幅与频率的关系。
(一)感知音的产生。
1.出示鼓。这是什么?它会唱歌吗?歌声会是怎么样的?仔细听一听。
2.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说一说:“小鼓发出什么声音?”(咚咚咚)集体说一说:“咚咚咚,咚咚咚,小鼓在歌唱”。
3. 教师再次敲鼓,辨别声音的大小。“小鼓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一会儿响,一会儿轻)
4.讨论:鼓的声音哪里来的?(鼓的声音是鼓面振动起来才发出来的)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二)感知振幅的大小与米粒跳动的关系。
1.出示米粒。谁来了?怎样让米粒跳起来?他是怎么跳的?(蹦蹦跳跳)集体学说:“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
2.如果小鼓敲的响,米粒就跳的怎么样?如果小鼓敲的轻,米粒就跳的低?(教师演示)集体学说:“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
3.鼓上的小米粒在干什么?集体学说:“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
二、学习歌曲
1.结合图谱学习歌词。
2.告诉幼儿歌名,欣赏歌曲。
3.分句练习,跟随琴声学习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4.幼儿随琴声演唱。
5.尝试用强弱的变化来演唱。
(1)讨论: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应该怎样来演唱?(重一点)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应该怎样来演唱?(轻一点)
(2)幼儿尝试练习。
(3)集体演唱。
三、学习用肢体动作表演歌词内容。
1.集体边唱边表演。
2.自由结对表演。
四、活动小结:
今天不但学会了歌曲,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大小与用力有关,用力大,声音响,用力小,声音轻。
大班小米粒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喇叭通电后的振动现象。
2、尝试操作的方法,提高仔细观察、探索发现的能力。
3、能够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每桌一筐低音喇叭、一筐1号电池、一碗小米。
2、ppt、播放器。
活动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通电后喇叭的振动现象,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操作过程中,能够通过小米在喇叭的跳动感知喇叭的振动现象。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引导幼儿观察电池、喇叭。
2、提醒幼儿正确取放喇叭,不要碰喇叭中间很软的地方,要拿喇叭的两边,摆放的时候喇叭口要朝上。
二、探索如何使喇叭发出声音。
1、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喇叭发出声音呢?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
3、请1-2名幼儿演示操作过程。
4、教师小结:当喇叭上的两根线分别连接电池的正极、负极上时,电路通了,喇叭就会发出声音了。
三、感知喇叭通电时小米在喇叭上跳动的现象。
1、请幼儿给喇叭接上电池,观察喇叭是否发出声音呢?用手摸一摸喇叭口,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呢?(喇叭口在轻轻振动)
2、把小米放在通电后的喇叭上会怎么样呢?
3、幼儿操作并观察小米的跳动现象,启发幼儿用比较确切的语言表达小米“跳舞”的样子。
4、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5、小米为什么会跳舞呢?
6、教师小结:喇叭通电后引起的振动使小米跳起“舞”来。
四、探索接上不同数量的电池,小米在喇叭上的跳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呢?
1、接上不同数量的电池,在喇叭上的小米会有什么变化呢?
2、幼儿操作,启发幼儿相互合作,并仔细观察接上不同数量的电池,小米跳动的不同情况。
3、刚才你们是怎么玩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4、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小米的活动图,帮助幼儿梳理知识。
5、教师小结:电池接的越多,喇叭振动的越厉害,小米就跳的越高。
五、游戏:快乐的小米。
教师做喇叭,小朋友做小米。老师说出电池的数量,“小米根据电池的数量来跳舞。比如老师报“1节电池”。“小米”跳的低、老师报“3节电池”“小米跳的高”。
反思:
以上活动过程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觉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兴趣。所以本节活动孩子们都是在不停的操作,振动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可以理解的一种物理现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以触觉为手段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振动,其感受相对比较微弱。在“会跳的小米”中,将喇叭较为细微的振动借助小米的跳动使其更为明显,更易为幼儿所觉察。这一做法在材料的选择及活动的构思上无疑是别具匠心的。在这一活动中老师摒弃了“传授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孩子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极具操作性的活动,使孩子沉浸在欢乐的带有游戏性质的'自主活动中,使其思维和感官处在兴奋与敏感的状态,最终使孩子的情感表现、感知效果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境地。在现场,孩子们活动的热情使旁观者深受感染。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