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在当下社会中极为常见,必须深刻剖析个人的内心感受写才行,心得体会可以改善我们的决策能力,使我们更明智地做出选择,以下是优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篇1
20xx年5月10号由博兴教研室组织到兴福中学聆听了两节课,一节是试卷讲评课,一节是专题复习课。这两节课均是九年级的课。这两节课与以往听的课相比,少了浮华,多了真实。给人感觉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用有些老师的话说这是两节原生态的课。现结合所听内容,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情境,以题理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所听的两节课虽说不是同一课型,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问题为背景,回忆知识点或是通过阅读提炼解题方法,这样使整个数学复习课堂更具有目的性、合理性。
兴福中学韩翠华老师的课是一节试卷讲评课,她首先借助多媒体把全班学生的各题得分情况作了一个统计图,让学生系统地了解考试得分情况。然后分类讲解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她在这一节中重点讲的是函数问题。在让学生改错的同时,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梳理知识,及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修正学生的不明之处,使学生在知识提炼的过程中再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数学复习课更科学合理。实际上这种试卷讲评模式同样适用于基础年级。
实验中学韩冰老师讲的是一节专题复习课,这节课的亮点之一是设置的引例问题很新颖,给本来感觉枯燥乏味的数学复习课增添了一抹活泼亮丽的色彩。
二、变式训练,学以致用
无论在新授课,还是在复习课中,变式训练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一条途径。这在韩翠华老师的课中体现的比较突出。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通过变式,由易到难,逐步变化,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这里不再列举题目。
三、突出思想,化归成规
两位教师都比较注重从解题中归纳思想方法。在复习过程中,不光讲评解题时候的注意点,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用什么方法做?这一类问题怎么做?化归成规,让学生经历一次从外到内的洗礼,发现题目深层次的本质内涵,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总结提炼。
一点不成熟的看法:第一个韩老师在处理有些问题时,复习知识点不够透彻。如复习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时,可以加几个练习题巩固一下。第二个韩老师的课,节奏较慢,容量较小。
以上是我的一点拙见,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初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初中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篇2
7月13-14日,我参加了在银川市第九中学举行的为期两天的20xx年宁夏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本次教材培训内容详实,高屋建瓴,对当今初中历史教学及新教材的使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一天,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编写人员张静老师针对部编新教材作了全面又细致的说明,从新教材的编写背景和经过,新教材的内容、体例及重点核心,以及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了具体的解读,让大家明确了教材改革的方向。我也收获颇丰,尤其是对新教材的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整体面貌。这次部编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并且贯通解释了中国古代史上各个发展阶段以至整个古代历史的整体面貌,这就构成了我们习惯上所说的“面”。这样,就能收到“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功效。
精心谋划,构建教学完整平台。新教材在每一单元的前面都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除此还有课文前设,课文旁设,课文后设等,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阅读,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
重要问题,准确阐述正面教育。在编写和审查部编历史教材的过程中,处理一些重要问题的表述时,既要符合历史实际,史事准确,更要符合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这个问题,既关乎历史观,又涉及到历史发展的主线,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在分析教材、使用教材时需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应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客观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历史教育的功能很好地发挥,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意识。
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张静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录像观摩课,这节课注重史料的解读,应用史料教学,扩展教材内容,给在座老师以深刻的启发。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尤其是课本中提供的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地图插图,经过长期的验证,这些材料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史料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史料,并学会概括提取有效信息,使材料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史料论证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第二天,北京汇文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丁丁老师针对部编新教材七年级历史课例进行了评析。丁老师的讲座充分结合历史课堂及教材的实用性,并结合一系列典型的教学案例加以阐述,给与会者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具体的实施建议,尤其是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丁老师带来的《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与《辽、西夏和北宋的建立》等四节示范课各具特色,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流程清晰顺畅,问题设计独特而巧妙,师生互动积极而热烈,知识点落实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这四节课,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与我们分享了使用新教材的体会与经历,引发了我们对如何使用新教材的深刻思考,我相信,我们将与新教材共同成长。通过具体的课例分析,我更细致的了解了教材的编写思路,也清楚的意识到这套教材将给我们一线教师教学带来更多拓展的空间,我已经迫不及待与新教材美丽相遇。
这次部编版历史教材在呈现方式、学习要求等各个方面与《历史课程标准》高度契合,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它有一些新的历史教育理念。这些新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多年来历史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强调基本史实的同时,更注重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
两天的培训活动,我仔细聆听认真记录。通过学习,我开始真正感悟新教材的新理念;通过学习,我沉寂的思维被唤醒;通过学习,为我打开了一个个新的视角。新教材培训,引领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切实用好教材,激励我们成长为掌握教学真谛的优秀教师。不需扬鞭自奋蹄,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不断前行,相信前进的路上,风景会更加美丽。
初中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篇3
20xx年7月13至14日,我有幸参加了20xx年宁夏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培训。本次培训内容详实,在培训中观看了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关于做好“三科”教材培训工作的讲话视频;聆听了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的专家张静老师对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的介绍及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还聆听了北京市东城区骨干教师丁丁老师对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经验介绍及教学案例展示及评析。这次培训活动对初中历史教学及新教材的使用具有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张静老师和丁丁老师充分结合历史课堂及教材的实用性,对典型的教学案例加以阐述,给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具体的实施建议,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通过培训让我受益非浅,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回顾对新教材的学习培训,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更新了历史教学理念。作为一名在初中历史教学岗位已有近三十年历程的教师,在去年使用新教材中,对于新教材的删、减、增有很多的困惑,一直都期待着能有机会的学习交流,和教师同仁们一起研讨,解决各种困惑,这次的培训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搭建了一个方便、高效的平台,让我们可以聆听专家的指导。原来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 “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通过专家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才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利用我们学校实施的高效课堂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主动探究意识加强,因此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突显,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是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初中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初中历史学科来说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
张静老师告诉我们,使用部编教材的理念,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在课标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二是理清逻辑,形成历史认识;三是用教材教历史,发展核心素养。让我明白了实施历史课堂教学,必要的讲述是不可少,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落实核心素养。更让我理解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培养家国情怀,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
三是充分合理运用史料组织教学。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对于教材中的辅助部分,张静老师根据课例清楚地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课文前设、旁设、后设。在我们观看了《秦统一中国》课堂实录,张静老师在进行评析的时候,对课堂中使用史料史证上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尤其是课本中提供的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地图插图,经过长时期的验证对课堂教学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史料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史料,并学会概括提取有效信息,另外注意史料的选择,不要过多,要结合教材和学情进行选择,使材料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发挥史料的作用,促进学生史料论证能力的提高。
总之,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培训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每个历史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给每位教师提供了发挥舞台,要求我们要做专家型的教师,而非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学习和研究,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努力。
初中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篇4
当人民教师难,当合格的教师难,当现代优秀的教师更难。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我有幸参加了网络研修,感悟许多。在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应该成为一个人的一生目标。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啊!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一切,也是我不足和欠缺的,我总以为做一个优秀的一线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就可以了。现在我才明白,没有深厚的积淀,没有长期的浸淫,何来“腹有诗书气自华”。网络学习让我和同行们走到了一起,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尽情的汲取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聆听着专家、教授们精辟的讲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名师一步步引领,促我不断成长。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从开始的激动、不知所措到现在教学中问题的豁然开朗;从初上网时的应付学习到现在迫不及待地领略专家、各位老师授课、指导的风采……这一切让我的收获变得灿烂无比。在远程培训中,网络研修让我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远程学习的形式多样,视频、课程简介,与专家、同仁互动式的交流等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得到启发。每一专题中的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问和困惑。
我首先是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其一,对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其二,我们这些综合科从现在的教育角度上讲不是一门主科,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科。教师对此的定位非常迷惑。但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通过这次培训,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今后,我还将继续参加网络研修,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适应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初中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篇5
为期两天的培训结束了,扪心自问,你收获了什么?给你心灵最大的冲击是什么?
透过各种记忆碎片,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种渗透到教材始终、课堂始终的史证精神。教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学生严谨探索的精神。不管哪种严谨都落脚于准确,翔实的史料。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从教材的变化到教学案例展示,表达的都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气息。历史不再是传统的讲述历史史实的一门学科而是培养学生严谨史证精神的一门“科学”。这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就讲史证精神扎根课堂、扎根灵魂!
中国古代历史多次证实“要立国,先俢史”,西汉有《史记》、北宋有《太平御览》。本世纪我国提出要实现伟大中国的复兴梦,最根本的是要培养足以扛起历史重任的接班人,他们必须具备过硬的素质与强大的精神。历史学科要培养的就是科学严谨的史证精神!新编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集中体现了这一精神。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认识。
看教材细节。对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的再次研读,发现教材的变化甚至都落实到了细节。如,七(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材第34页中讲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人教版)更改为党项族首领元昊。原因是大量史料只证实元昊是大宋皇帝赐姓李,但为证实他曾自称为李元昊。同时元昊还曾自创姓氏,因此从更严谨的史学观点出发改为元昊。第35页澶渊之盟的时间因史学界就签约具体时间有争议,谨慎考虑时间模糊处理。窥一处而知全部,足以看出部编教材落实于细节的史证精神。
看教材中的新概念。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一次提出民族交融的概念。以往民族融合的提法不准确,过于强调各民族的合而弱化了各民族还保留自己民族特征、文化的史实。因而交融的表达更严谨科学。结论必须有科学的史料论证,当然结论本身也要科学、严谨以传达史学的科学态度。
看经典课例。北京文汇中学教师的第9课 秦统一中国,这是一节史料论证贯穿始终的经典课。第一,在史料史证上有突破。课堂中先普及史料的分类,告知学生各类史料的特点,再让学生从图片、文献、实物三类史料出发找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史证能力,授之以渔。二,随后训练学生这一能力。提问:你找的是什么类型的史料?论证的是什么?用学生寻找的史料编成历史剧本创设情境。三,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巩固落实课堂的史学方法——史料实证,讲课上探究的方法适度延伸。这节课不是已往的将史料论证做点缀的课,而是将史证作为线索贯穿课堂,有始有终。导入有史料,问题有史料,结论有史料,课堂有历史的厚重感但轻松可控,学生史料论证能力实实在在得到训练。这节课备受推崇是因为它是一节常态课,未经任何后期雕琢,因此最真实的反映了老师与学生对史料的使用状态。由课堂呈现效果看出,史证能力、史证精神已深刻扎根课堂与学生的学习日常,它已成为一种能力,或者说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
由以上三点可看出,本次部编教材所传达的新号,历史不再是单纯讲述历史史实的学科而应该是注重史学能力,培养史证精神的一门“科学”。让史学观念、史证精神渗透课堂,最终融入学生血液与灵魂。
通过本次培训,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应提高认识,有高度才能有深度,广度。从备课起就应重视史料,在教学过程中就应用史料解决问题,课后学业应训练史证能力。总之,有计划,分步骤,将学生史证能力、史证精神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项任务来践行。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园长培训心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