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档网 >事迹材料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8篇

一份成功的事迹材料可以凸显宣传典型,推动工作的用途,在事迹材料中可以展示个人在团队项目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取得的成果,优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8篇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篇1

,刘永坦院士是我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体系的开创者,是中国对海远程预警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刘永坦院士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历程,正好同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高度重合。他的一生饱含着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以身许国、科技报国,淡泊名利、奖掖后学,啃下“硬骨头”、闯出“无人区”,带领“雷达铁军”践行了“为国造利刃”的铮铮誓言,以卓著功勋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精髓真谛。他为人低调、清廉自守,不务虚功、干在实处,始终坚持国家最高科技奖不是他一个人的,是整个团队的、是哈工大的、是黑龙江的。

刘永坦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是全体哈工大人做人的标杆、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大地上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师。

面向新百年,哈工大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继承和发扬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不负龙江大地的养育之恩,不负龙江百姓的热忱期待,不负党和人民的庄严嘱托,在新百年卓越之路上再立新功,再展担当。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篇2

当白发苍苍的他登台领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

2020年8月,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

这一生,他只专注于一种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岁的刘永坦说。

从零开始,他干了一桩“惊天动地事”

1990年4月3日,某地雷达实验站。

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一个红色圆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上。

红色圆点,代表着雷达监测条件下的目标。

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录数据、核对信息、小声交谈或者大声惊呼……目标确认!

人群中央,那个戴着眼镜、脸晒得黝黑的人,热泪纵横。他身后,雷达天线阵迎风矗立。

他,就是主持这项科研工作的刘永坦。在这片满目荒芜的海岸线上,他带领团队奋战多年,终于使我国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首次实现目标探测!

新体制雷达能突破传统雷达探测“盲区”来发现目标,是海防战线上决胜千里之外的“火眼金睛”。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牢牢把持着对海探测的信息优势,中国始终难有突破。

“怕家国难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于人!”

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这“三怕”就重重地压在刘永坦心头。他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任何国家都不会拱手相让。

从零开始!45岁的刘永坦义无反顾,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

10个月后,团队建起来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出炉了!

“没有电脑,一页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700多页,写废的纸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

一场填补国内空白的开拓性攻坚战正式拉开帷幕。

当时,雷达实验站的选址位于一片荒芜地带,批复的经费不足,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系统和操作系统也十分落后。

团队里有人打了蔫儿,刘永坦话语铿锵:“如果没有难点,还叫什么科研!”

选址地远离人烟,科研人员住在四面漏风的简易房子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干就是几个月。

生活不便,他们经常用冷面包充饥;交通不便,他们顶风冒雨,单程徒步3公里往返驻地和雷达站。每到天黑路过一片坟地,就用手电的光柱给自己壮胆。

1989年,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建成,中国人用8年时间,赶完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路。1991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随后,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着力解决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的实际应用转化。

刘永坦已是两院院士,很多人劝他“歇歇吧”“别砸了自己的牌子”,他却坚持:“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就如同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中看不中用。”

设计——实验——失败——总结——再实验……刘永坦领着团队进行了更加艰辛的磨炼,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篇3

“收看了刘永坦院士的事迹,深深被刘永坦院士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精神感动和鼓舞。”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郭大春说,“刘永坦院士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龙江人民的骄傲,更是全省科技战线的骄傲。我们要把向刘永坦院士学习作为_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号召全省科技战线迅速掀起向刘永坦院士学习的热潮,立足岗位,强化使命担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招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等工作再上新台阶,为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刘永坦院士一生只做一件事,40年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矢志攻关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省科技厅办公室副主任孙启华说,“作为科技系统的一员,我们要学习、弘扬时代楷模精神,在服务科研工作者上下功夫,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省科技厅机关党委副处长邹颖说,刘永坦院士是杰出科学家代表,我们将以深入开展_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传承科学家精神,用信仰之光引导科研工作者服务龙江创新发展。

在收看了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电视节目后,哈工大党委书记熊四皓说,刘永坦院士饱含着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以身许国、科技报国,淡泊名利、奖掖后学,带领“雷达铁军”践行了“为国造利刃”的铮铮誓言,以卓著功勋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精髓真谛,是哈工大人的标杆、楷模。

哈工大校长韩杰才表示,哈工大将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科学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活动中心,20位哈工大电信学院团委学生会成员早早守候在屏幕前收看节目。影片中,一件件事迹、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刘永坦院士作为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与坚守;教室中,学生们坚毅的目光和前所未有的坚定底气,传递着对刘永坦深深的敬意,对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豪情。

“我记得‘坦先生’说过,‘我们怎么才能使国家强大呢?那就是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努力去做。作为知识分子,做这些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是对我最大的报酬。’这句话就像一盏明灯点亮我的内心。”哈工大电信学院大二学生王思涵表示,我要以“坦先生”为榜样,心怀理想,不忘初心,用闪光的汗水浇灌激扬的青春梦。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的动人事迹激励的绝不仅是一个团队、一个院系,而是这座“红色工程师摇篮”中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截至目前,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已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宣讲50余场,覆盖10万余人次,宣讲行程超过8000公里。

“刘永坦院士今年85岁了,可他奋斗的身影却依旧发着光。”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明泉说,刘永坦院士科研团队、哈工大永坦班、“永瑞基金”……一个个以老院士名字命名的队伍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弘扬他的精神,继承他的事业,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万灯如火,其光如斗,刘永坦院士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坚持、对科学的坚守,将永远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篇4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2019年,刘永坦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仅仅一年后,他便将800万元奖金悉数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旨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刘永坦倾尽一生,为国家筑就了一道“海防长城”,凝聚了一支“雷达铁军”,又在自己八旬高龄时,通过设立基金,传承薪火,鼓励更多年轻人踏上这条艰辛而光荣的道路。

打开“千里眼” 筑造“新长城”

中国有着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12海里的领海权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这是殊为宝贵的财富,也是必须捍卫的前线。

从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间,西方列强和其他国家从海上入侵我国达479次,入侵舰船达1860多艘次……

没有强大的海防,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如何给我国的海疆装上“千里眼”,做到料敌机先、有备无患?如何为万里海岸线筑就“新长城”,保家卫国、坚不可摧?

这是刘永坦用一生回答的问题。而他历经数十年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最终交上了一份辉煌的答卷。

一次次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一次次突破国内科技瓶颈,开辟了我国新体制雷达之路,造出全天时、全天候、具备远距离探测能力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国也由此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彻底打破地球曲率限制,让原先看不到的飞机、舰船,甚至超低空飞行的隐身战机,都在我国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前无处遁形。

如此壮举、如此功勋,刘永坦和他的团队是怎么做到的呢?

起航再起航 前进再前进

1981年,刘永坦从英国学成归来,带回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视野和决心。

次年初春,他赶赴北京,向当时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的领导汇报了国际上新体制雷达的前沿动向,提出了发展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构想。

在此之前,中国对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由于技术封锁、难度过大,迟迟难以破局。

这一次,刘永坦等人拿出了20多万字的总体方案论证。

在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他们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了课题组。1986年,课题组就完成了“某些单项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的关键技术攻关。

但刘永坦心里清楚,这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他果断提出,建立雷达站,把这些关键技术真正用起来。在航天工业部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共同支持下,他们于1988年在威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1990年4月3日,他们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光点。一开始,大家都没反应过来这是什么,直到刘永坦指着它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一时间,大家热泪盈眶、相拥而泣。

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刘永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但他从不在功劳簿上流连,果断提出更进一步,把实验室的成果变成现实中的应用。此时团队成员刚刚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工作,还没来得及喘息,但所有人都支持他的决定。

“我们想得很简单,就是非常信任刘老师的远见,也崇拜他的学识和人品。大家都相信,跟着刘老师干不会错。”一位团队骨干说。

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当时刘永坦的团队只有二十几个人,面对的却是一系列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的国际难题。他们再一次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我国全天时、全天候、具有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国家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

走出一条光明坦途

刘永坦出生在1936年的南京,第二年就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一家也从此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烽火连天,乱世浮沉,故土沦陷,血染山河——这一切深深刻在刘永坦早年的人生经历里。

“永坦”这个名字,既是父母对孩子一生平安顺遂的祝福,也包含着对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的祈愿。

“我们怎么才能使国家强大呢?那就是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做。”刘永坦曾经这样说。

他的人生故事,既伟大又简单:不过是选择了一个利国利民的目标,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走出了一条光明的坦途。

2020年8月3日,他和妻子冯秉瑞教授相互搀扶着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行政楼,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以夫妻二人名字命名的“永瑞基金”。

刘永坦表示,希望基金能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助力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新百年的新征程中,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创造更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数十载披荆斩棘、数十载呕心沥血,他和同事们开辟的这条科学坦途,还将永远绵延下去,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走得越来越宽敞。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篇5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新体制对海远程探测雷达,为祖国筑造出一条坚不可摧的海防长城。

1936年,刘永坦出生于南京,身处内忧外患的年代,他很早便有了强国的梦想。

刘永坦:只要书念好了,将来能够实现强国的愿望,因为国家弱才会这样。

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随后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1979年,刘永坦被派往英国进修。

刘永坦:如饥如渴地吸取知识,充实技能,提高理论,也觉得机会很难得。

在当今世界的千余种雷达中,新体制雷达不仅代表着现代雷达的发展趋势,而且对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等领域也有着重要作用。那时起刘永坦决定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刘永坦:这种雷达咱们国内自己要发展,建议国内搞这种新的体制,有可能新的体制能解决老的微波雷达好多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10个月的奋战,刘永坦和他的6人团队书写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方案,开启了夜以继日的数千次试验和数万次的数据采集。

经过8年的雷达试验,新体制雷达技术终于使目标出现在屏幕上。2011年刘永坦团队又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这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面对成绩,刘永坦总是说,这是团队的功劳。

刘永坦:因为这是团队的事,才创造出完全创新的一件事情,我一个人绝对干不出这么大一件事情。

从孩童时期萌发报国志向、到学成归来打造“海防长城”,刘永坦把一生都奉献给我国的雷达事业。作为我国对海新体制雷达的奠基人,刘永坦凭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科学探索的精神,攀上了科技创新的高峰,更筑起了不忘初心、科技报国的精神高地。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篇6

9月26日,《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能够把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付诸现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希望用我们的故事来激励广大学子树立坚定的报国信念,把国家需要作为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领域创造更多利国利民的重器、利器!”发布会现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通过音频发表感言。

新书透过刘永坦的人生经历和科研贡献,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和科技报国之志。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刘永坦扎根黑龙江60余载,40年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

别的国家已在研制,中国决不能落下

1981年秋天,45岁的刘永坦结束在英国的进修,起程回国。在外学习期间,他对雷达有了全新认识。此刻,他的心中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新体制雷达有多重要?“雷达相当于人的眼睛,你能看多远才能说保护你的海岸线和海域有多远。”刘永坦介绍,我国海洋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九,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范围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

研制新体制雷达有多难?一是高频波段的散射和传播特性与微波波段截然不同,目标探测面临的外部电磁环境远比微波雷达复杂,现有常规雷达理论与技术无法适用。二是国际上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国内技术完全空白,没有任何理论和技术可供借鉴。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曾对此进行过突击性会战攻关,但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等原因,最终未能成功。

研究这项技术,对刘永坦个人和科研团队来说,风险极大,很有可能几十年下来没有任何成果,也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中国决不能落下,这就是我要做的事。”刘永坦内心笃定。

坚定的信念源于童年的苦难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苍生蒙难,家国难安。1936年,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出生不到一年,就随家人开始10余年的逃难生涯,“那种苦深深印在脑袋里”。取名“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而且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昏暗的菜油灯下,母亲用慈祥的声音诵读诗词,父亲常常告诉他“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中华”。这让刘永坦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也让他将“家国”二字融入血液之中。

为了迅速形成我国新体制雷达发展的整体方案,刘永坦带领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熬出了一份20余万字的对海探测报告。“这20余万字可不是用打印机打出来的,而是团队成员一笔一画手写出来的。光写废的纸摞一起就得有半米多高。”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强说。

新体制雷达涉及信号发射、接收、信息提取等各个环节,每一处刘永坦都要求大家必须实现理论技术的创新,在实践中获得检验。所以,团队成员们都称这项研究是“打铁”的活,反复锤炼成千上万次才可以通过。

凭着这股劲头,刘永坦带着团队从零起步,系统突破基础理论问题,创建了新体制探测理论体系,实现了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

九月的山东威海,海风拂面,海边排列整齐的天线阵,是我国对海新体制雷达的主要结构,它可以远距离探测海上目标的位置和方向。

从理论突破到实际应用,刘永坦和他的科研团队用了22年。“科研成果不为国家所用,就像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好看却不中用,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他常和团队成员这样说。

1989年,刘永坦带领科研团队在山东威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在设备调试初期,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信号系统杂散干扰太多、背景噪声过大、设备工作不稳定,问题需要一个个去解决。控制、跟踪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时常死机,需要耐心调试。要从几十万行的大型控制程序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工作量巨大。试验中的运行状况决定项目能否顺利转入下一阶段的研制。刘老师带着我们工作起来经常顾不上吃饭,饿了,吃口面包,困了,在实验室板凳拼成的床上睡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所所长于长军难忘一起战斗的岁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4月3日,当新体制雷达技术终于使目标出现在屏幕上时,团队所有成员激动得泪流满面。“我们决定出去吃顿好的,庆祝一下,当时雷达站周围特别荒凉,大家步行了近一个小时,才找到一家小饭馆。”于长军说。

因在“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中取得的重大突破,1991年刘永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当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获奖后的刘永坦并没有“见好就收”,他有更大的目标:让新体制雷达走出实验室,应用于海洋,成为国家海防重器。随后10余年里,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开始了更为艰辛的探索。设计——试验——失败——总结——调整——再试验……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他们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2011年,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与国际最先进的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熟悉刘永坦院士的人都了解,他为人低调,把荣誉看得极淡:“我头上的光环都是党、国家和人民给的,取得的成绩都是学校和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获得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从教60余年,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仍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

刘永坦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不怕别人卡我们脖子,往前走,自主创新。”谈及团队,他一脸骄傲。

“对科学研究负责,对国家使命负责,让团队始终在高压中倒逼学习、险中生智。用刘永坦先生的话讲,‘一定要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真正的应用’。这也成为哈工大很多科研团队的共同追求。”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李杨说。

在刘永坦的凝聚和引领下,科研团队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几十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

2020年8月3日,他把2018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学校人才培养。“我们这个岁数,所求不多。事业需要接班人,未来还得靠年轻人。”刘永坦说。

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带领团队规划实施对海远程探测体系化研究,逐步开展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术的自主创新。“‘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历史一再警示我们,没有强大的海防,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必须靠我们的智慧和奋斗拼出来、干出来!党和人民的需要是最强大的动力,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要干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8篇《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篇7

一生不悔,他为祖国“永坦”永不停歇

美丽的海滩,海鸥不时高亢鸣叫。挺立的雷达天线阵也像这聪明、勇敢的精灵,永不停歇捕捉着来自远洋的信号。

在刘永坦看来,它们仿佛早已有了生命,是团队中的“特殊成员”,凝结着很多人毕生的心血和梦想。他常跟人说:“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不低头、不怕别人‘卡脖子’,大胆往前走。”

这又何尝不是刘永坦自己的人生写照?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

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父亲给他起名“永坦”,不仅是对他人生平安顺遂的祝愿,也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企盼。

从南京到武汉,从宜昌到重庆,刘永坦的幼时记忆,充满了飞机扔下的“茄子”(炸弹)、被血染红的江水、颠沛流离的逃难……

到了十一二岁,时局渐稳,刘永坦才有了一张安稳的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几本关于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的少年读本,边看边想:为什么爱迪生能发明电灯,牛顿看到苹果掉落能发现万有引力,可我却什么都没发现?

大科学家的故事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未知世界。这个少年一会儿想搭梯子上天摘星,一会儿又想下海捉鳖,各种奇思妙想犹如潮涌。

昏暗的菜油灯下,母亲常常教他诵读古诗词,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刘永坦跟着母亲一字一句,抑扬顿挫。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至今记得,母亲每每读到这句词时那激动的神情和略带颤抖的语音。

父亲从不干涉他的志向,只一句话:“科学可以救国。”

那时他还不知,这种无法言说却令人血脉偾张的感受,就是日后影响他一生的“家国情怀”。

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作为预备师资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两年。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挑起了教学科研两摊任务。

1965年,刘永坦主持并提出了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研制的总体设计方案,只可惜,“”打断了这项科研任务,这个醉心于科研的青年插队落户到当时的黑龙江省五常县。

插队的经历,让他落下了严重的腰病,却也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此后无论顺境逆境、时代变迁,他对科学的求索不变,少时的报国之志不改。

1979年6月,刘永坦登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他是“”结束后,中国第一批公派出访的学者。

那时,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伯明翰大学的雷达技术实验室,中国学生大多做的是科研辅助工作。

“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刘永坦心里不服,他铆足了劲,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日夜。

他的导师曾三次挽留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因为“其科研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出色”。

“跟你同期来的中国学生,有的已经同意留在英国了。”最后一次,面对导师的劝说,刘永坦依旧淡淡一笑,微微颔首:“再次感谢您,人各有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如今,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在他的设计推动下,“21世纪的雷达”将在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大显身手,造福于民。

“一项任务完成了,就要开始下一项,只有研制出性能更好的产品,才能给国家交上满意的答卷。”他说。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篇8

作为老一辈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杰出代表,刘永坦院士带领“雷达铁军”,为祖国海疆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海防长城,也为哈工大师生筑起了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的精神高地。近年来,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弘扬“大师+团队”和“大力提拔、大胆使用青年人才”传统特色,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对打造国之重器的团队进行整体性评价,对崭露头角的青年拔尖人才给予重点支持,激励广大教师潜心研究、静心治学,凝聚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筑起了东北人才高地。下一步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传承好、发扬好新体制雷达团队的成功经验和崇高精神,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不断开创党的人才工作新局面贡献哈工大力量。

刘永坦院士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最好诠释者之一。坦先生经常对团队成员说,“党一定能把我们的事业往前推进,‘在党的领导下’是我们最强大的前进动力。”克服困难的过程是对人的磨炼,也是对党性的磨炼。作为我们身边的榜样,他身上折射出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跨越百年,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将坚守初心,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指引下接续奋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最新8篇

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材料8篇

新时代好少年优秀事迹优质8篇

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8篇

好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精选8篇

新时代优秀好少年事迹材料最新8篇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模板8篇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优秀事迹材料8篇

2023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8篇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材料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190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