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提炼和总结阅读内容中的重要观点和主题,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思考和解读,下面是优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体1》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体1》读后感篇1
夏季,除了令人窒息的高温,还有一种让人心悸的自然现象:雷电。雷雨天气,从窗帘的边缘钻进来的耀眼电光,以及仿佛响在耳边的隆隆雷声,我即使待在房子里,依然无法安心。在愤怒的大自然面前,我是如此的渺小,小到直视雷电的勇气都没有。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虽然我不敢亲自观看,但是数以亿级的人类之中,终究还是有不畏强权的勇士,揭开了雷电的神秘面纱。于是,在小学生的课本上,闪电呈现为紫色,长长的,是天空的裂缝。可是,你看见过球状的闪电吗?
能够自由穿梭任何物体,能在一瞬间将人变成飞灰,并且有选择性地攻击目标······这就是球形闪电。它像一个神秘的幽灵,引诱着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刘慈欣的《三体前传:球状闪电》。
?三体》早以如雷贯耳,但是畏惧于它的盛名以及巨大的篇幅,一直没有勇气翻开。最近看了太多的人生感悟和心灵鸡汤文,迫切需要改变一下阅读风格,便打开了这本书。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不到两天就看完了。这样全身心地投入一本书的感觉,很奇妙。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读《白鹿原》的时候。
当读完整本书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序曲”,发现爸爸真是一个“哲学家”。爸爸说,“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选择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林云为了她的新概念武器,丁仪为了伟大的物理学,而“我”的一生,都与这个夺走“我”的父母的、神秘的球状闪电相伴前行。人活一世,只是为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种物体,这样的专注和纯粹,让人钦佩的同时也容易让人胆寒。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中庸思想告诉我们,凡事不要走极端。因为极端的近义词是偏执。
尽管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同样无法否认,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以现有的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在这些神秘事件的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真相?以往我从来不会去注意,去深思的很多东西,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同时也意识到,站在宇宙的视野反观自我,一个人真的很渺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能只是一种客观描述,也并没有贬低人类的意思。既然自身都是如此的渺小,些现如今困扰着我的种种问题,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雷雨交加过后,我们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而他,十四岁的少年,看着自己的父母化为灰烬,他也迎来自己的新生。或许是因为仇恨,或许是球状闪电的神秘,“ 像爸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的那样,我迷上了一样东西,我要去经历他所说的美妙人生了。”
《三体1》读后感篇2
寒假里,有这么一部书让我爱不释手。那就是由刘慈欣撰写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这本书获得了科幻小说最高奖“雨果奖”,作者也成为获得该荣誉的亚洲第一人。
这部书讲述的是两个礼貌间的智慧博弈,红岸基地是一个探测外星人是否存在的绝密基地。一个叫叶文洁的人向宇宙发出信息,被远在四光年外的半人马座上的三体人收到。这一举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于是三体人派出了庞大的舰队杀气腾腾地直扑太阳系。
三体礼貌用超科技制造的智子锁死了人类礼貌,监视着人类的一举一动。为了应对局势,人类利用三体人思维透明的特点,秘密组织了“面壁计划”,由四位面壁者来反击三体。最终仅有罗辑一位面壁者取得了成功,成为人类礼貌的执剑人,威慑着三体礼貌。
但当罗辑把权力交给程心后,三体探测器攻击了地球上的广播系统,但远在天涯的“万有引力”号广播了三体母星的位置,三体礼貌被歌者礼貌消灭,人类礼貌也从三维跌落成二维,最终仅有关一帆和程心两个人成功逃脱。
这本里程碑式的科幻作品让我们明白: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礼貌都是带枪的猎人。黑暗森林有严肃的法则,但也孕育着生存的期望,无论何种礼貌都必须遵守。刘慈欣的这部小说,以超凡的构思和想象力,让我叹服!
《三体1》读后感篇3
十年前我隔壁工位的小姑娘向我推荐了《三体》,并称之为不得不看的脑洞大开神作。当时沉迷于村上春树的我简单翻了几页,因为作者的文字略显粗糙而将其搁置一边。如今,我庆幸当时的决定。如果我在那个时候读完了这套书,所能吸收和思索的恐怕要比现在少了很多吧。
重新审视文明与道德
首先要承认的是,作为一个只有高中物理知识水平的文科生,要理解书中提到的各种物理学概念是有着相当难度的。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我,仍然被作者对于宇宙的庞大构想所震撼。更不要说真正捉住我的内容,是在这个庞大构想之下对于人类,人性和文明的深刻讨论。电车难题,囚徒困境,这些我们常见的伦理和逻辑难题在宇宙文明冲突和生死存亡的大背景下被无限的放大和极化,人类个体显得那么渺小而他们的选择偏偏有时有那么重要。
刘慈欣对于宇宙社会学底层逻辑的描述,让我反复想起这十年间一部霸榜番剧《进击的巨人》反复在阐述的一个观点,“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如此残酷啊”。这个观点对于20xx年的人类来说,恐怕会引起更多的共鸣吧。过去三十年的和平与繁荣,的确使主流观点产生了很多幻觉和假象。我当然不是一个战争和焦虑贩子,但我觉得戳破这些幻觉也没什么不好,比起宣传天下美好人心向善的大同世界,我更喜欢《道德经》对我们的教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于我个人而言,与其被善良绑架,我更希望把善良作为一种选择。
知识分子的自嘲
坦白地讲,我觉得对于人物的刻画并不是大刘的强项。但是书中有两个人物还是让我不禁会心一笑,一个是罗辑,一个是云天明。这会心一笑的一笑大概就是两个书呆子对于“书呆子可以拯救世界”这个童话故事的尴尬对视吧。我想这里面既包含了对于“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无奈,也寄托了对知识分子意义的期待和肯定。或许是因为性别的差异,我总觉得作者对于另外一位女性知识分子,也是主角之一的程心,的描写似乎总是差了一截。在知识分子的对面,大刘创造了史强这位角色。这个充满了街头智慧的大老粗,在书中无所不能,几乎是bug一样的存在,我不妨将他当作是知识分子的另一次自嘲吧。
致敬,广博的宇宙以及渺小的人
“这场战争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和个人的自由与权力比起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请各位轻松作战” —这是我印象中书里唯一一次指名道姓的引用其他著作的原文,而这部著作恰恰又是我青年时期最爱的《银河英雄传说》。仅凭这一段,我对于大刘的意识形态光谱已经有了比较确定的感知了。当然,这是一段在很多角度都可以被挑战的'论述,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妨碍其本身蕴含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交战双方都有足够多的人进行过类似反思的时候,是不是大部分战争就可以被避免了呢?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无疑这是对帕斯卡“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的致敬。抛开略显蹩脚的文法不谈,这两段话的内核实质上高度统一在一种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之下,即:关注当下的意义。对于设定如此宏大的一部作品,读完之后难免会产生某种虚无感和无力感,宇宙实在太大,人实在太渺小,蚂蚁一样的我们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这画龙点睛的话恰好把我们拉回了现实的世界,让我们关注当下,关注我们的行为,如果哪些更抽象更远大的目的在权威和力量的推动下,进而与我们当下的价值判断形成了冲突的时候那么究竟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刘慈欣给了我们答案。
三体的故事开始于人类对文明的终极绝望,终结于人类对宇宙的美好希望,在宏大设定下起起伏伏的剧情转折,每每让我们对人类,文明和道德进行一次次深刻的哲学反思,其震撼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套用一句通俗的书评吧:人类应该感谢刘慈欣。
《三体1》读后感篇4
最初读《三体》第一部时,感觉只是一本不错的科幻小说,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没想到上个月,在一个很巧合的情境下,有朋友强烈推荐大刘推出的第二部黑暗森林和第三部死神永生,才知道它一共是三部。
一口气读完这两部,感受无比震撼!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融入了无数思考和尖端的技术设想,是大刘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的一个世界!黑暗森林的内容扣人心弦,不过还是包含有很多阅读性的情节。至于死神永生,活脱脱是大刘对于宇宙、生命的思索和其缜密理论的记录文献了!
读完最后一句,自己似乎思绪万千,又似乎陷入完全空白的思维。大刘所提的'两条理论实在是极致了!生存第一,物质守恒,的确无可辩驳!而宇宙,在无限的时空中应该是重生,毁灭,再重生的循环啊~!
突然产生许多遏制不住的想法,索性下楼散步,在快速的走动中放任思绪奔腾。仰望天空,重回到童年的感觉,脑海中蹦出十万个为什么。生命生活,既崇高又渺小,既复杂又简单。也许思考令上帝发笑,但是思考才令人类进步。
感谢大刘,令人有开了天眼的感觉,智慧!
备注:三部曲读完,再看看霍金的《时间简史》,彻底淡定了,珍爱身边的人,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有好心情!
《三体1》读后感篇5
读《三体》的时候,一两个小段落让我有种后背发麻的感觉,渺小的自我漂浮于茫茫宇宙中的神奇观感,既不知自我,也不知宇宙,既不知生而为何,也不知死归何处,生命的发生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生命的进程是你的选择还是你自以为的选择,我们线性感受时间的方式是不是错觉…然生命并非生而强大。是在不断的磨练与物竞天择中,存留与发展。哪怕在一个个体短暂几十年的岁月中,也是同样的进程。所以理解自我的困惑与茫然,是与自己和解的基础。行为可以试错,错了可以调整,但要紧的`仍在于,如何完整地接纳自己,和理解自己之于内心的处境。这种情绪,不能单纯用恐惧或者兴奋来形容。但至少包含敬畏。当然就像我此前说的,人的局限性,是容易沉溺在眼前的欲望与自我面前,乐此不疲地画地为牢。如果站得不够高远,则易闭塞而狭隘,如果过于跳脱,则生虚幻和自负。
作者在书中对上升到脱离人类脱离时间高度的对世界的审视也让人惊叹作者格局之高。不仅能体会到作者对航天、核能、计算机等各个范围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惊叹其对中外历史、心理学、社会学涉及与运用,甚至作者自己创造出来的逻辑严谨的「宇宙社会学」理论也无不在理。
如第三部序言所说,书中令人惊叹的复杂庞大故事结构,使任何一个故事线分支单独拎出来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作品。而作者用数个这样的故事线做背景和铺垫,你翻来这本书了,钻进去了,就像进入了平行时空下另一个世界。
《三体1》读后感篇6
“大自然真的是自然的吗?”
看完整整三部《三体》之后,在看了那么多圣母和英雄的故事后,我却突然想起了杨冬,这个第一部开头就死了的人物。她是叶文洁的女儿,她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崇尚的都是物理学。当她即将发现物理学其实在三体文明的影响之下压根就不存在的情况下,她的崇尚,她的信仰早已荡然无存。没有了信仰的她,如同佛教徒发现佛祖压根就不存在,基督教徒发现耶稣和圣母玛利亚根本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神通广大。失去了信仰,杨冬也就失去了活在这个世上的'一切动力,所以,她选择了死亡。也是因为她的死亡,人类才逐步发现了三体文明,地球才有了被拯救的可能。
所以啊,历史总是被这个那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所左右着。
与杨冬一样左右着人类命运的,还有伊文思。这个伊文思,可以确确实实的称上“美帝富二代”。即使这样的人,他依旧对着人类充满了绝望。和叶文洁一样,他希望通过三体文明来改造地球。与叶文洁不同的是,他希望通过三体来改造人类,而不是希望三体来毁灭人类。所以,在和叶文洁遇到分歧的时候,他才会选择在三体人的心中种下“恐惧”的种子,从而为拯救人类挽回一线生机。他冥冥之中的一举一动,也改变了历史。
我不禁想到历史上似曾相识的那件事。汉武帝年间,当年少气盛的汉武帝第一次准备攻打匈奴的时候,并没有当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辅佐,只能采用大臣王恢的诱敌深入战略,希望以此改变匈奴“以逸待劳”的优势和汉军处于被动地位的劣势。
而就当一切都布置得不能再完美的时候,这个所谓完美的计策却偏偏输给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廷尉。就当军臣单于已经“乖乖中计”准备浩浩荡荡率军开进马邑城的时候,无人看管的牛羊让他起了疑心。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他有恰恰在这时抓到了那位“改变历史的小廷尉”。贪生怕死的廷尉将汉军的计策一五一十一字不落地全部抖落给军臣单于企图以此活命。就这样,军臣单于又浩浩荡荡地回去了。于是,汉军自高祖以后第一次讨伐匈奴的计划,就此落空。
又是因为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人物。
所以有时候,我们常常感叹,唉,我们不过是茫茫芥子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罢了。可是,不管是在刘慈欣虚构的世界中,又或是在真真实实存在的历史故事里,总是有那么不起眼的芥子,因为自己一个无意的举动,改变了整个世界。
有人说,别太看得起你自己,没了你,地球一样会转。可是,这些或虚构或真实的芥子们所告诉我们的是,我就是我,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替代我,这个世界上因为我的存在,会有一点点的不一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