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情的真实感受,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心得体会,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以下是优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看老兵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看老兵的心得体会篇1
实践这一项活动,必须有其流程经营。从开始的确定问题,到队员的分工,任务的布置,或许乍一看,十分容易,但是则不然,在这过程中不是冷冷的追求学术上的严谨,更是寻找人心向往的科学之美,孙中山说过,“人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每个人在这样积极向上的团队中贡献自己,以“采访退伍老兵与退伍学生”为目的,大胆的去想,去做,在这个团队中关系着彼此,真正做到了团结,奋进,有激动,有感动,有触动。
我们小组四位成员:胡明霞、李嘉仪、张赵荣、马奔在七月八日下午于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国防领航社采访了谢喜明同志。采访时,谢喜明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他所在的部队以及入伍时间,除此之外,他还为我们分享了自己在部队时的经历。介绍完这些之后,谢喜明老师的回味之意溢于言表,同时表达了对长安大学的感恩,并祝福长安大学日后的发展蒸蒸日上。
七月九日上午,我们小组于长大国际公寓采访了马思信同志。马思信老师于1968年入伍,发配西藏,1970年7月3日入党。入伍6年,担任三年班长。1973年到公路学院学习,于1976年毕业并担任辅导员。随后担任公路系副书记,并于1998年担任监理公司副经理。2004年担任政治调研员,2014年退休。曾获“五好战士”“优秀政治辅导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种称号。采访过程中,马思信老师为我们详细的讲述了他在边疆戍边时的经历。采访结束时,马思信老师对学生提出了许多建议,同时祝福长安大学越办越好,建设有特色双一流大学,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七月11日下午,我们小组于崔旭伦老师的办公室采访了崔旭伦同志。崔旭伦老师的办公室具有浓厚的文艺气息。采访之前,崔旭伦老师带我们欣赏了他的油画。采访时,崔旭伦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他的部队经历,以及自己工作时的经历。同时,崔旭伦老师向同学建议参军,不仅可以锻炼自己,而且可以给部队带来活力,同时尽自己的义务。采访结束时,我们又观赏了崔旭伦老师的收藏品,极具地方特色。
七月12日上午,我们小组于长达国际公寓采访了陈勇同志。陈勇老师1979年在陕西入伍,随后被分配到陆军20师担任通讯兵,在贺兰山(内蒙古与宁夏的交界处)北端戍守边疆。1986年,邓小平实施百万大裁军,随即被调回陕西,1982年6月23日入党,1989年退伍。采访时,陈勇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参军时获得的奖项,以及证书。陈勇老师还向我们分享了他参军时,他家人对他的建议,以及在参军过程中,与家中如何联系,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采访完毕,我学到了许多无形的却又极为重要的东西,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四位老师参军时的热血,以及对国家深深地爱意。
看老兵的心得体会篇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施泉江 通讯员 陈兵
他是一名普通的维修技师,也是一名老兵,更是一个传奇。他以咫尺空间为战场,苦练内功,32年磨一剑,一招制胜,决胜千里。他将一身绝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战友,徒弟遍布全军各个维修领域。
他是战略支援部队某大队一中队四队一级军士长高玉华,部队人称“老高”。
参军32年,坚守5座大山,精通50余种装备的操作与维修,数十次参与重大施工任务,15次担任战区(军区)教练员,带出500多名业务骨干。为了部队的需要,他2次延期服役,把最好的岁月都奉献给了“橄榄绿”。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2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
今年7月31日,高玉华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老高这一锤子,至少价值7000元”
7月下旬的午后,热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地面温度逼近40摄氏度,一双沾满机油的手在车厢前盖内快速操作,铁器敲打声持续响起,汗水迅速湿透迷彩服。
“发动机故障排除完毕。”停下手中的动作,高玉华瞄了一眼时间,不到10分钟。在战略支援部队驻湘某部运输任务现场,面对核心物资车辆的突发故障,高玉华又一次完成了紧急“救火”。
庖丁解牛数千头,游刃有余。高玉华拆解维修柴油机,也达到了庖丁的境界。
柴油机零部件上万个,多年下来,高玉华通过听声音就能辨别出故障出在何处:“呜呜呜”,油路堵;“咕咕咕”,齿轮杵……高玉华把这套“耳听辨故障”的办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战友,还改造了医用听诊器,用到柴油机上,帮助操作手听得更真切。把柴油机维修从需要“开膛破肚”的大手术变成精准下刀的“微创手术”,检修成功率100%。
扎根基层30多年,“耳听辨故障”这样的经验,高玉华摸索出10余条,他还参与编纂专业教材10本,总结探索快速抢修方法30余种。
去年梅雨季,大队勤务保障连一辆封存启用的挖掘机发动后,只冒烟不动弹。连队找来地方修理厂师傅,结论是变速箱出了问题,光拆卸费用就要7000元,维修另算。凑巧,老高来连队送装备车辆,好奇地凑了上去。内行看门道,高玉华围着挖掘机转了几圈,找来一个大锤,朝着刹车片的位置轻轻一敲,“啪”的一声,再一发动,挖掘机竟开动了。
地方师傅当场就懵了,又羞又恼,一句话没说悻悻而去。官兵们也看傻了眼,追着高班长问到底咋回事?老高轻描淡写地说:“没啥,就是最近下雨比较多,刹车片生锈抱死了。”连长激动不已:“老高这一锤子,至少价值7000元!”
身负绝技的武林高手,可以决胜千里之外。高玉华也可以隔空诊断机械故障。
高玉华宿舍里专门安装了一部军线长途直拨电话。这是一条“大型机械故障诊断热线”,人称“老高热线”。
深夜11点,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一个急切的声音传来:“老高,我们一台发电机的喷油泵卡死了,现在整个供电系统全部瘫痪。演习凌晨就要打响,怎么办?”
“别慌,你这样……”高玉华仿佛长了“千里眼”,一步步指导演兵场上的战友排除机械故障。
20分钟后,高玉华对着电话下达指令:“重新调整油量和参数,重装重启!”
只听电话里“轰”的一声,传来了千里之外柴油发电机强劲的马达声。
“你是部队转型发展的见证和楷模”
老高并非天赋异禀。好技术都是点滴磨炼出来的。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这句话说的就是高玉华。作为技师,他对技艺近乎痴迷。
有一年年初,某部施工遇到难题,请他来研究对策。正在老家休假的他连夜坐车,第二天就出现在施工现场。
风道低矮狭窄,高玉华弯着腰一连钻了好几天,对比图纸反复查看。地沟黑暗潮湿,仅容一人爬行,他戴上护具,衔住手电筒,将地沟摸了个遍。
有年轻同志主动提出代劳,高玉华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那咋行,到实地看过,心里更有谱。”
一周后,按照他提出的改进方案,难题顺利破解,他却因腰椎间盘严重突出,要住院手术。
去年疫情期间,高玉华休假归队后按照防疫规定需要隔离15天。利用这15天,高玉华解锁了一项新技能:新型配电柜维修。
作为供配电专业的常用装备,配电柜易学难精,接线方法就有数十种,稍有不慎还会影响整个供电系统。老高不仅啃下了这个“硬骨头”,还把“硬骨头”嚼出了滋味,所有的接线方法熟练掌握,拆装柜体独立完成,学习笔记也写了厚厚一本。
32年磨一剑,如今老高的技术已成为军内外响当当的名片。
近些年来,随着我军装备设施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向在技术上充满自信的高玉华,有了本领恐慌。
“再不学习,就要被战场淘汰了!”高玉华主动报名函授,自学取得大专文凭。书桌上摆满了c语言、编程入门、自动化等方面的书籍。
连队大学生士兵李明扬是编程高手。一天,高玉华说:“李明扬,我想拜你为师,学习编程。”年龄比自己父亲还大的班长拜自己为师?小李瞪大了双眼。老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教你柴油机,你教我编程。”
不久后,原广州军区举行单装终端标准化大比武,高玉华闯到了最后一关:自动化操作。此时,高玉华面前仅剩一名竞争对手——一位直招入伍的大学生士官。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有初中学历的高玉华此关难过!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高玉华凭借远程操控维修上的出色发挥,以微弱优势取得了胜利,站上了总冠军的领奖台。
表彰大会上,为高玉华颁奖的领导由衷赞叹:“你是部队转型发展的见证和楷模!”
“只要组织不撵我,我愿意干一辈子”
自从高玉华在全军出了名,登门学艺的“徒弟”络绎不绝。
“一定要把兵专家的作用发挥好,引领油机维修专业创新发展!”2012年,原广州军区特批设立了“高玉华工作室”。
工作室开设后,高玉华决心将这里建设成单位的“创新孵化器”,无论干部还是战士、老兵还是新手,只要有自己的“奇思妙想”、只要有自己的“独门绝活”,都可以在这里操作实践一展身手。
新兵赖南升平时爱动脑筋,一次在柴油机训练时,发现每次清洗时,滤清剂都有残留。赖南升想到可以用大气压把底部滤清剂给吸出来。高玉华听了他的想法后非常欣慰,师徒俩反复实验数百次,终于攻克这个清洗难题。
高玉华的徒弟们都知道,老高教学有三怪:一是没有教案直接说,二是不卡时间随便说,三是学生老师一起说。
一次,在柴油机专业教室,老高在黑板上写了17个字:柴油机怎么用,坏了怎么修,修好怎么保养。“今天我们就弄懂这三个问题。”不讲大道理、没有实物操作,就是画图讲解,深入浅出,精准高效,官兵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听高玉华讲课,那是一种享受!”中士肖本鸿介绍说。在老高的课堂,如果问题没解决可以一天不休息,如果问题解决的快,一堂课三五分钟就结束。
更有意思的是,课程进行到后半段,徒弟们也要登台,主要讲自己遇到的新难题,分享解决的办法,还有的甚至对高玉华的讲课内容提出质疑。
“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大家利用所学相互解答。”老高笑着说。
今年50岁的高玉华,已将生命的五分之三献给了部队。他曾经有3次提干机会,都因为学历、年龄等原因遗憾落选,但他没有怨言。作为技术尖子,面对单位的挽留,高玉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延期服役。
今年7月,高玉华第二次向组织递交了延期服役申请书。他说,“只要组织不撵我,我愿意干一辈子。”
这几年,机械装备更新换代快。无论是报废的,还是损坏的,高玉华都变着法地让他们重新绽放生命,有的成为了他的教学工具,有的零部件拆卸后组装到别处。
高玉华说:“一件件装备就像一位位投身国防建设的老兵,无论放到哪,都有战斗力。”这句话,也是老兵高玉华自己的写照。
[责编:邓玉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看老兵的心得体会篇3
经过一些日子的军训,我虽然不敢说有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我的内心实实在在感到的充实,我更了解了这个群体,对这个群体有了特殊的理解。军人很早起来,很晚休息,一年又很少的假期,其余的时候都是训练,强壮身体,提高技能,他们这么做,有时候想想,在他们服役期内,真的上战场的机会不多,也许做些非常普通的工作,为什么持续这种生活呢,我问了我们的教官,他说,如果把军队生涯当做为祖国奉献的机会,他们不会感到痛苦,虽然服兵役几年也许没有机会挥洒热血,但是我们这些当过的兵的,无论将来的合适合地,只要祖国一个召唤,我们立刻上战场。
听到这里,我内心起伏跌宕,他们自身是如此平凡,一个兵在中国如此多的兵种算不了什么,但是他们又是如此伟大,这种爱国感,这种使命感,又是另每一个中华儿女最敬佩的。想到八年抗战,就是有着数不清的这样拥有使命感的士兵,才打下了今天的江山,想当初,国快破,家快亡,就是这些中华儿女,不爱红妆爱武装,才有了今天。
我的军训只有短短这些日子,除了身体劳累以外,根本无法拥有一个兵的真正素质,但是就是这些活榜样,向我们诠释了部队的意义,快正式开学了,军训会远去的,但是这种精神会时时刻刻激励着我,我祖国奉献,为祖国撒鲜血。
当我以后遇到学习中的种.种问题的时候,想到他们,我的身体充满的力量。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怀着欣喜个忐忑不安的心情,紧张而充实的高中之旅正式启程了,看着陌生的面孔和新鲜的校园,心中的兴奋难以抚平,我的生活将会被青春的气息所充盈。
看着那张严肃的面孔,心里有一种紧张,教官会不会很严格,我们在不安的揣测。
第三列、第四位同学,请不要乱动,如果坚持不住要打报告!这已经是第五分钟了。作为一个军人,站军姿是最基本的,刚开始会很累,只要坚持住,就会有好的成效!在这朴素的话里,满怀着鼓励和谆谆教导。
看着别的班的同学已经在休息了,都很羡慕。唉,什么时候才到我们休息呢?收腿的时候一定要快,第一排,教官让我们感觉到的总是一丝不苟。
现在这个动作还有谁不会吗?不会的话我可以再教他。同学们早已全身酸痛,谁还想再练呢,便纷纷敷衍着会了,会了。教官说:那好,再练一遍!这一遍,他挑出了好多不标准的同学。刚刚问的时候,不是都会吗?作为一个军人,首先要谦虚、诚实,肯吃苦耐劳,做一个人也是如此。
军训仅仅是第一天,教官的话却给了我如此震撼的感动,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份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执着,是那份纹丝不动的忍耐,是那份细节决定成败的一丝不苟,是那份作为一个军人应有的朴素诚实。
诚然,青春需要个性的张扬,但严谨、朴素、务实的态度更是青春活力的加油站,我的第一天军训生活已经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记,以后的精彩,我在期待,我们都在期待回想那短短一周军训的日子,一种潜藏在心中已久的感受便由然而生。
的确,军训是辛苦的,但却辛苦的美丽,辛苦的动人,辛苦的让人难以忘怀。在军训时,我们和训练员在烈日下同甘共苦,他们对每一个动作都要求严格,一发现我们的动作不规范,不到位,便细心的给我们讲解,纠正我们的错误,争取让我们把每一个动作做好。
尤其是在站军姿时,我们的双肩酸痛,双腿麻木,让我们真正地体会到苦和累。但我们不需抱怨它的苦难,它的辛苦和劳累,是在磨练我们像树一样坚挺向上,不屈不挠的意志,它带给了我们一个尊严,一种力量,一种不向任何权势卑躬的品质。
正所谓人生苦短,年轻时吃点苦,受点累算什么。俗语说: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没有一份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它教会了我们怎样去面对今后的挫折。休息时,我们方队的男女生面对面的坐着,在训练员队长的引领下,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微笑着,这微笑的力量,感动了周围的一切,细细想想,幸福,快乐时常酿造着并荡漾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觉,便能找到瞬间的幸福与快乐。此外,在军训的活动中,还增添可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组织我们看电影,听讲座等等。
这些活动,既磨练可我们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我们学生干部队伍的沟通能力和凝聚力,又改善可我们的精神风貌,提高可我们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为交院的人才发展奠定可坚定的文化基础和扎实的能力。
白驹过隙的,时光像一条潺潺的小河,仿佛一眨眼的工夫,两周的军训生活就到可眼皮底下。回首丰富多彩的军训生活,我更多的是感慨几朝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许,这短暂的七天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它给我们留下了印象却是无比深刻的。它让我们学会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让我们稚嫩的心灵变得充盈成熟,让我们走出他人精心编织的暖巢,勇敢地站出来同风雨挑战。
看老兵的心得体会篇4
芸芸众生中,有着这样一群人,气壮山河的战争记忆在他们心中永远鲜活,枪林弹雨的生死经历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抗战老兵。
从7月28日开始,本报推出“抗战记忆,怀化往事”大型采访活动,记者深入各县(市、区),寻访幸存的抗战老兵,追寻抗战老兵的战争回忆,用文字、图片还原他们每一段亲身经历,挖掘不为人知的抗战片断。
刘维忠、顿学长、段自锦、寻晖、梁自强、刘道民…………寻访的20多名抗战老兵,平均年龄都是90多岁。
采访抗战老兵,你很难想象,垂暮的老人追忆起意气风发的戎马生涯,眼神满是奕奕神采。哪怕是稍纵即逝,也足以让人感受到抗战老兵身上尘封已久的骄傲与荣光。
或与志愿者、或与企事业单位、或与爱心人士,今年我到抗战老兵寻晖家中已有好几次,“我们边追边打,与日军战斗数十次,一直打到缅甸孟拱、密支那附近。”
尽管已93岁高龄,但每次有人来访,寻老都会神气地讲起他在远征军的那段历史。
每每记者来访,家住溆浦的抗战老兵段自锦都会讲一段他在敢死队与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故事,并顺手拿起屋门口一根棍子,喊着杀死日本鬼子的口号比划起来,威风不减当年。在他心里,当年与鬼子展开肉搏战,是他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事。
…………
他们是行将走进历史的人,他们曾经参与过的战争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得以窥见鲜活的历史,了解鲜活历史中鲜活的人性。
他们没有给儿孙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然而,当我们重新追忆那段承载太多苦难的战争,记录生死离别的岁月时,这些最后的老兵,可以让后人重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自强的精神,理解和平与自由的珍贵。
“我不怕死去,只怕这段历名被后人所遗忘。”家住靖州铺口乡管团村94岁的抗战老兵梁自强说,作为一个老兵,自己在慢慢凋零,但一代抗战老兵的荣光,永不凋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英雄老去,英雄的精神永存,我们不仅要承前启后,更要继往开来,不仅能制止战争,更能维护和平!
看老兵的心得体会篇5
从小,我就向往这军队中的生活,希望能在将来的有一天能亲自成为一名军人。在日常的生活里,我也总是在想象着军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但是这次,在升上了初中之后,我终于能够亲自体验一次军人的体验,这让我感到很是兴奋。
在这次的军训中,我感受到了很多的体验。军训中,有些地方和我想的一样,一样的苦,一样的累,但是有些地方和我想的不一样,它并不是严谨到一丝不苟的训练,反而像是一场有声有色的活动。严厉却有有些爱恶作剧的教官,细心认真的班长,努力训练的同学,这些一点点汇聚成了我的第一次军训。
军训是苦累的,在烈日下的军姿和训练晒黑了我们稚嫩的皮肤,汗水顺着脸颊流下,在脚下汇成了一个小水洼,同时也浸透了我们身上的绿军装。虽然艰苦,但是军训也是有意义的,我们每流出了一滴汗,我们就多得到一份提升,少流下一滴泪,我们的心就变得更坚强了一点。也许在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同学们在埋怨军训的苦累,但是在之后,我们却又对这样的经历依依不舍。
在军训中,我们能互相帮助,虽然不过是刚刚认识不久的同学,可能连名字都没有记熟,可是我们却能在同学快要倒下的时候扶他一把,在训练之后互相指点。军训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们的感情在不知不觉中交融在一起,让我们从零散的同学,熔炼成了一个团结的集体。
最后的军训汇演,是我们展现自己这么多天来用我们的汗水和劳累换来的成果的地方。之前所有的疲劳,都在踏上操场之后消失无踪。我们拼上最后的精力,用出的专注给我们这不平凡的军训,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能够亲自体验到军事化的训练,我感到非常的满足,也许这样的生活确实很苦、很累,但是仅仅是几天的体验,却让我们班有了突飞猛进的成长!现在的我们,就像是老朋友一样在学校生活,遇上事情也能很好的交流,遇上困难我们也能齐心协力。这就是军训带给我们的成绩,也是教官送给我们的一份礼物。
如今,虽然军训已经结束,虽然教官也早已离去,但是,我相信,在这几天的军训中所留下来的习惯,早已深深的刻进了我们的心底。我永远也不会忘了这次的体验。
看老兵的心得体会篇6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松花江上》
走在台湾桃园的街头,单看外表,很难看出杨芝是一位东北姑娘。但一口字正腔圆的国语(普通话),一下又会暴露烙印在她身上的“外省二代”的印迹。
台湾这样的“外省二代”也许不曾到过故乡,但身份证“祖籍”一栏里的明确标记,让她们对于故乡有着自己的幻想、独特的情感、一脉相承的执着。
过去,杨芝对于东北老家的认识来源于父亲的叙述、地理课本的教授、寓居台北的那位“张少帅”的传奇,甚至是那首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的歌词描绘。
现在,杨芝从大陆的影视作品中寻找乡愁——看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镜头,她会思忖是不是取景于东北老家?小品中亲切、熟悉的东北话也会让他想起离世多年的父亲。
杨芝的父亲杨鸣,祖籍北京,从小在吉林辽源长大。25岁那年,在军中服役的杨鸣跟随部队迁往台湾,这一走便长达44年之久。
在女儿的眼里,父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东北大汉。由于奶奶是旗人的缘故,杨鸣的长相颇具关外风情,豪爽的性格让他在异乡结交朋友无数。
杨鸣
为了聊慰乡愁,杨鸣的妻子总是在家中备着一屉又一屉的面食点心。杨鸣也会手把手教儿女如何使用擀面杖包饺子,架势十足的模样直到现在还留在杨芝的脑海里。
杨鸣爱听相声,边听还不忘和儿女解释收音机里播讲的有关“忠孝节义”的典故。而对于“孝”的深刻体会,是发生在杨芝18岁的时候,她告诉父亲自己梦见奶奶坐着三帆船从大陆来台湾,杨鸣听后沉默不语。
这样的沉默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被一则寻亲启事打破。
1987年10月,冰封38年的海峡两岸不约而同地出台了政策,正式开放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两岸间的通讯、商贸交流也开始慢慢恢复。
此时,杨鸣身在大陆的亲人通过辽源台办在香港的联络处,委托相关人士代其在台湾的报纸上刊登了寻找杨鸣的寻亲启事。
“当时爸爸对着报纸读了又读,不敢相信上面竟然写着自己和亲人的名字。”杨芝回忆,寻亲启事的版面很小,字体也很小,父亲戴着眼镜阅读了好几遍。
紧接着,杨鸣通过寻亲启事上的联络方式,成功联系上了老家的兄弟杨凤林。当他从家信上得知母亲已经离世的消息时,这个东北汉子终于痛哭出来。
从东南角的台湾岛,到东北角的吉林省,杨鸣不知道历经了多久的舟车劳顿,但这一条走了44年的回乡路,终于在1993年到达了目的地。
故乡的一草一木,古旧建筑的一砖一瓦,清新依旧,沧桑依然。尽孝亲不待,团圆尚有日,返乡的游子回家的心依然是雀跃的。杨鸣两度回到老家,与亲人团聚,当时妻子亦有风湿疾病,但仍不顾腿脚疼痛执意随行。
杨鸣(中)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可是,久别重逢的欢欣还未消散,伴随着杨鸣的离世、大陆亲人举家迁往长春,两岸亲属的联系被迫再度中断。
近年来,杨芝接连痛失几位至亲,生离死别的锥心之痛让她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也决意再度寻找大陆亲人,重拾失散的亲情。
2020年4月16日,杨芝联系上头条寻人寻求帮助。接到求助后,头条寻人工作人员迅速利用杨鸣遗留下的不多的信息,发布了一篇题为《台湾老兵后人寻找吉林堂哥:盼望两岸亲人团聚》寻亲消息。
同时,头条寻人也拓展寻亲渠道,制作、发布了抖音视频,向吉林的网友征询杨芝堂哥堂姐的线索。
抖音助力寻亲
2021年伊始,头条寻人抖音官方账号中,出现了一条私信:
我们是杨鸣的侄子侄女,杨芝女士的堂哥堂姐,请问如何联络亲人?
接到消息后的工作人员随即拨通了来信者的电话,并通过家属发来的照片确认了亲属关系。
仿佛就像三十多年前,父亲接到亲人的来信痛哭那样,杨芝听到电话那头传来堂哥堂姐熟悉的乡音,就像漂泊的航船再度看到了灯塔,不禁潸然泪下:“哥哥,爸爸已经不在了……台湾的哥哥也没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了……”
堂哥杨诚朴心疼又语带哽咽地说:“妹妹你别哭,现在找到就好了。你是我们老杨家的人,是爷爷奶奶保佑我们再见的,我们都要好好活着,团圆来日方长!”
婆娑的泪眼里,杨芝似乎看到了父亲高大挺拔的身姿,还有吉林老家一望无际的辽阔土地上,奔腾的松花江灌溉着大豆、高粱。
这是头条寻人成立两岸寻亲项目以来,成功找到的第310个案例。今日头条两岸寻亲服务,由头条寻人与台湾ettoday新闻云作为媒体合作方一同发布。如果您家里也有亲人失散在台湾,或者您身在台湾,想帮助台湾的老兵寻找大陆亲人,可以发邮件给我们(xunren@toutiao.com),也可通过头条寻人的脸书粉丝专页(名称:頭條尋人)联系我们。
看老兵的心得体会篇7
时光荏苒,匆匆如白驹过隙,二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一晃而过,告别了火热警营,告别了亲密的战友,告别了直线加方块的环境,往事如烟,拂之而过,留下了一段难以释怀的青春记忆。在这记忆中:写满了激情,豪情和自信;溶入了汗水,泪水和友情;收获了果敢,智慧和成熟。那训练场上的摸爬滚打,执行任务中的默契协同,生活中的相互宽容;还有邻铺战友的鼾声,举杯共饮的豪情,联谊会上的欢乐等等,谱写了我军旅生活朴素而真实的篇章,时时在脑海里回荡,魂牵梦絮。如今,我脱下了军装,走进了一家公司,面对新的起点、新的岗位,新的环境,自己应如何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迎接新的挑战。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言难以言表,回忆过去,面对现实,诸多感想油然而生,千言万语难以述说,简言概括为,感恩、尽责、葆本色。
首先要常怀一颗感恩心。“感恩”是个舶来词,在牛津字典中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共有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是做人之本,立身之基,处世之道。我从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穿上一身戎装,走进火热的警营,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在军营这所大熔炉里锻炼成长,从士兵、班长、学员到干部,成就了我儿时的梦想,一路走来有酸甜、苦辣和艰辛;有追求、拚搏和成就;有挫折、困难和失败;使我变得更加稳健、自信和成熟。如今退出现役,谋求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满怀信心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想作为一个人,无论走到何种工作岗位,做什么工作,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更多的是各级领导的关爱和培养,同事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要付出一个感恩的行为并不难,难的是让感恩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感恩,是对道义的坚守,是对生活的期盼。感恩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情;感恩伴侣,感谢他们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感恩领导,感谢他们的培养教育;感恩朋友,感谢他们的肝胆相照。常怀感恩之心,生活充满爱心。
其次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是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内心和环境完全承当的能力和行为;责任心是人生中最积极的态度;是珍重自己、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珍视未来的表现;是一种使命感;是驱使我们干好工作的动力。一个人的责任心如何,决定着他在工作中的态度,决定着其工作的好坏和成败。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心,即使他有再大的能耐,也不一定能做出好的成绩。责任以认识为前提,只有当思想上认知了,才能付诸行动。作为军人,责任就是使命,在严寒酷暑下,站岗放哨,保家卫国,尽到了一份报效祖国的责任;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冲锋陷阵,圆满完成任务,尽到了一份报答人民的责任;如今离开了部队,回到地方,选择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又有了新的责任,更应该义不容辞的肩负起自己份内的责任,尽职尽责地完成好本职工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在这个社会上,在自己的生活中,尽到自己的责任,服务于社会,谱写出自己生命的光辉、灿烂篇章。
其三要永葆高尚的军人本色。二十余载的军旅生涯,培养了我坚强意志,净化了我纯洁的思想,教诲了我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要做到退伍不退色,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清自我,端正态度。要经常提醒自己,不忘军队的培养,继续保持军人的优秀本色,把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好传统带到自己的岗位上来,继续发扬光大。二是潜心学习,提升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不论政治觉悟有多高,归根结底要体现到办事能力上,唯有具备精湛的办事能力,方能胜任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发扬军人雷厉风行、敢想敢干的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三是增强为公司服务的意识。做到在其位谋其事,时时处处为公司着想,提高工作标准,扑下身子干工作。总之,作为转业军人要想成就自己,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就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讲团结,讲协作,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争做一名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大家信任的诚实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看地图教案8篇